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?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。这是削权,是自我革命,会很痛,甚至有割腕的感觉,但这是发展的需要,是人民的愿望。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。——— 李克强
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主持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,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,明确“凡社会能办好的,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”。这是李克强力推政府自我改革、简政放权的又一重要举措。
新一届政府成立至今5个月以来,李克强一方面进行机构改革,削减数百项行政审批,简政放权;一方面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。新一届政府“自我革命”的两剂药方互相配合,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,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,同时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,具有“坚定地推进市场取向改革”的鲜明色彩。
壮士断腕,“真刀真枪”的削权
3月17日,李克强担任总理的第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,在回答第一个提问时,首先明确了自己的“施政纲领”:“这次改革方案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,当然也是简政放权。如果说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,那么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。说白了,就是市场能办的,多放给市场。社会可以做好的,就交给社会。政府管住、管好它应该管的事”。
李克强阐释说,“我在地方调研的时候,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,办个事、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,群众说恼火得很”。李克强开出的药方,就是“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。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,本届政府下决定要削减1/3以上。”
“1/3”并不是一个小数字,这意味着多达560项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将被削减。
“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?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。这是削权,是自我革命,会很痛,甚至有割腕的感觉,但这是发展的需要,是人民的愿望。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”,近五个月来,李克强在不同场合都反复表达类似观点。
这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也可谓大刀阔斧。涉及部门达十几个,四个正部级机构被撤掉,国务院组成部门缩减到25个。据新华社报道,李克强亲自担任了这一次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》文件起草组组长。
亮相记者会的第二天,李克强即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,重点研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项。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》被分解细化为72项任务,逐项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。
“削减1/3”行政审批事项的计划,也被详细分解为投资审批事项等9部分。
接下来,4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,第一批取消和下放了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,重点在投资、生产经营活动项目。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,在第一批的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。
此外,对于国务院组成部门中,审批权最为集中的国家发改委,也成为了改革的“重点对象”。
一些学者认为,国务院机构改革,关键在削权,削权关键在部委,而部委之中又以发改委最“位高权重”,很长一段时间里,每年地方官员“跑部钱进”都少不了往发改委跑。
历经改革开放后的几次机构改革,一些国家机构有的被削权,有的被合并,只有国家发改委在近年来越改越强大,以至有“小国务院”之称。
今年4月,中编办综合司司长李章泽在一场题为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》的讲座上透露,中编办已要求发改委在4月底之前列出详细的审批权减少和下放清单。
据媒体报道,中编办与发改委“商定”削权、放权的内容,主要以大型建设项目审批权和投资审批权为主,“取消一批”、“下放一批”是基本原则。
针对一个部门设立“削权”和“放权”时间表,在历次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调整都并不多见。与此同时,作为机构改革重要组织者的中编办,亦与其他国务院组成部门逐个沟通削减和下放审批权的有关事宜,并以此清理出总计600余项需要取消和下放的审批权。
5月15日,国务院公布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,集中在经济领域,以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项目为主,其中发改委取消和下放26项,多属于投资审批类。
新一届政府成立短短两个月,已力图进行一轮“真刀真枪”的改革,从以往的“倒逼放权”走向“主动削权”。
“放”和“管”两个轮子都要做圆
5月13日,李克强召开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。此前,经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审议,前两批已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。
“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进展,是不容易的。开弓没有回头箭。”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。“开弓没有回头箭”也迅速成为媒体的新闻标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讲话还全文对外进行了公布。
李克强明确地将政府改革明确定义为“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”,并表示“今后,政府一般不再新设行政审批事项”。
政府的职能应该向什么方向转变?李克强的讲话中提到,政府工作重点是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也就是说,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,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。”
“前几天,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,企业新上一个项目,要经过27个部门、50多个环节,时间长达6-10个月,这显然会影响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。要下决心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,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。”
李克强提出,要以简政放权推动经济转型、释放就业创业创新活力,更好发挥地方作用。他以芦山地震为例,“我们要相信地方也能办好管好其他很多事。反过来讲,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了,既管不了也管不好。各级政府要按照各自的事权分级管理,不能什么事都到北京来批。”
7月8-10日,李克强在广西考察时表示:中央政府会继续简政放权,各地也要放开更多领域和更多经营活动审批。
除了“最大限度地放权”,李克强也多次强调“该管的事必须管住管好”。他形容道,放和管是两个轮子,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,车才能跑起来。首先是在放权的同时,加强市场监管,而重点放在食品安全、环保等民生问题上。
5月13日,李克强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“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”,“在经济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,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加强”。他要求,“加大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,要加快制定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。”这一要求,在最近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进入议事日程。
公共服务模式变革的多重利好
7月31日,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,要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,“要放开市场准入,释放改革红利,凡社会能办好的,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”。
消息一出迅速得到社会好评,被认为这是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,释放改革红利,有效拉动内需之举。
上海交大经济学院教授陈宪评论说,李克强历来主张的,将政府不该管或管不好的事务放给社会和市场来承担,政府集中力量做好本分,政府要归位和补位,不缺位,不越位。
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,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政府职能,更好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,释放改革红利,有效拉动内需,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城乡居民多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,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面。
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提供,还是以政府直接操办为主。政府垄断了权力也垄断了服务。但市场经济条件下,政府无法了解老百姓的需求,致使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。
专家指出,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,引入竞争机制,将极大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,实现公共服务由政府“配餐”向百姓“点餐”的转变。
这恰恰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求,也是李克强改革的逻辑所在———让市场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发挥重要作用。
此项改革如果进展顺利,不仅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准,减少财政资金跑冒滴漏,减少腐败,同时将有力推动相关产业结构调整。
但也有学者担心,近几年来虽然也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尝试,但却出现了政策偏离的趋势,比如购买服务项目分类混乱,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公共服务区分不清;或者出现同一组织既享受财政拨款又参与购买服务,“做一件事,拿两分钱”等,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参与到购买服务中,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变得复杂。更为常见的是,政策出发点虽然是满足公众的需求,但却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评估,造成购买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错位。
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,我国长期以来都是“大政府,小社会”,社会组织整体能力很弱。很多企业不太愿意介入公共服务领域。一些地方出现政府自己成立N G O、自己购买自己的服务,或者出现寻租现象。
一些专家则明确,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管很可能使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失去效果。
对此,李克强也注意到这一点,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措施,比如提出要在准确把握公众需求的基础上,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;严格程序,竞争择优,确定承接主体,并严禁转包;以事定费,规范透明,强化审计;建立由购买主体、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评审机制,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等。
新一届政府成立5个多月来,李克强进行的这场政府“自我革命”的持续效应有待观察,但其出发点非常清晰,通过消减行政审批以及购买公共服务,两大“药方”互为配合,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、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,简政放权,构建服务型政府,同时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。
南都记者 龙玉琴 实习生 舒洁 发自北京
(原标题:李克强力推政府“自我革命”两剂药方)
【看新浪新闻赢iPad mini】